《诗润春秋》编委会
顾 问:杜宗杰 王书明
主 编:薛桂芳
执行主编:刘俊卿
副主编:张晓桦 孙春玲
编 委:薛桂芳 刘俊卿 张晓桦
孙春玲 张士杰 杨鸿斌 闻 瑞
高明哲
制 作:刘俊卿
本期目录
1、端午雅韵·律绝
2、端午颂歌·词
3、端午韵歌·曲赋
4、诗海撷翠·关于拗救
《诗润春秋》电子刊
shirunchunqiudianzikan
卷首语
今又门楣悬艾青,龙舟水上碧波耕。一曲离骚情未尽,天问,五湖浪涌怎风平? 酒润雄*消百虑,何故,冥冥醉里度清明。惟愿妖魔*已灭,心悦,再无屈子博命争。
伫立河畔,隐隐听到了遥远处传来的擂鼓声,那是端午的声音;那是屈原的呐喊;那是爱国的韵律传承;那是从远古传来的美德化成的音符。
请欣赏《诗润春秋》为您奉献的端午韵歌。
——刘俊卿
《诗润春秋》电子刊
NO.
1
端午雅韵·律绝
王书明
端午怀屈原
今欲吟端午,登高望汨罗。
忠心犹可见,大雅更堪歌。
天上冤*少,人间谗箭多。
换来家国盛,赴死又如何。
薛桂芳(玉蝶)
端午怀屈原
艾叶香萦袂,龙船震九洲。
忠言犹在耳,浩气自惊楼。
泪洒罗城水,情传岳麓畴。
今朝思屈子,祭语向天讴。
刘述涛
端午吟
五月端阳至,田园收种忙。
灼灼炎日烈,碌碌汗流长。
户户包甜粽,家家插艾香。
离骚千古颂,泪洒汨罗江。
端午节感怀
端午粽飘香,秭归遥忆长。
不知贤士恨,何解汨罗伤?
蜚语逢奸佞,偏听遇楚王。
离骚忧国曲,傲骨诉衷肠。
胡 意
端午感怀
又是端阳至,城西暑气流。
邻家香角粽,台视热龙舟。
节为三闾怨,辞知万古愁。
今朝微小绪,一读自惭羞。
刘俊卿
端午抒怀
今时重午韵歌呈,鬓发苍苍感慨生。
明月盈亏情有律,沧浪清浊律无情。
空欣笔墨清流寄,赖共诗田我辈耕。
如梦百年犹一瞬,公心寡欲可垂名。
杨鸿斌
步韵刘俊卿《端午抒怀》
香囊蒲艾尽纷呈,再遇端阳感慨生。
谗佞当时争宠爱,忠臣万代拥民情。
几重显赫随流去,千顷狂涛用笔耕。
无愧吾心均势度,可嘉身后墓前名。
刘业勉
依韵刘俊卿《端午抒怀》
又逢端午慨纷呈,遙感汩罗千感生。
饱览苍桑悲念尽,钻研历史苦思成。
对觞银月闲敲韵,借扇凉风奋笔耕。
犹愿白头仍体健,唯欣诗律勿虚名。
高明哲
端午节抒怀
年少天真满赤诚,老来豁达梦不惊。
客悬艾草驱邪暗,我卧轻舟伴月明。
柳下赏心听燕语,山前悦目观云生。
灵均辞赋常吟诵,华夏千秋赞美名。
刘清云
端午节感怀
泽畔荷尖艾草香,薰风半夏舞端阳。
大夫沉石离骚赋,汉口渡头天问吭。
江上竞舟旗帜举,岸边斟酒楚荆伤。
缅怀屈子千年忆,爱国诗人万古扬。
刘述涛
端午节吟怀
节到端阳桃杏*,竞舟抛粽祭风长。
湘江滚滚忠*泪,汨水滔滔屈子伤。
荆楚黎民仇狡诈,朝中奸佞害贤良。
离骚一曲幽情诉,青史留名万古芳。
端阳咏怀
一年一度又端阳,祭拜灵均供事忙。
慢举雄*思烈士,轻抛角粽悼贤良。
龙舟竞渡追思远,百舸争流缅忆长。
忧国忠*铮铁骨,离骚幽曲永传扬。
张文超
吟端午节
粽子香飘农舍前,青荷叶底唱蛙连。
家家摆出雄*酒,祭罢屈公赶*仙。
刘业勉
汨罗江畔祭忠良
朝朝贤士惨遭泱,犹遇昏臣助纣猖。
历史至今难尽述,汨罗江畔祭忠良。
端午抒怀
五月楚江留泪痕,滿腔悲喜寄金樽。
龙舟齐唱离骚韵,棕角独包名士*。
屈子一冤投碧水,神州万里建康村。
曾经河畔千声泣,今日中华日异繁。
孙春玲
话端阳
年年重五话端阳,户户庭前艾粽香。
屈子灵能见今日,湘江岸上赋华章。
吊屈子
秭归啼唤语难休,蒲叶萋萋两岸幽。
湘水滔滔流不尽,离骚天问九歌愁。
祭屈原
五月端阳祭屈原,万年悲楚失君贤。
襄王昏昧郢都溃,正则心明汨水悬。
离曲*归千载颂,怀沙身舍万人咽。
古今多少国良士,华夏春秋续史篇。
《诗润春秋》电子刊
NO.
2
端午颂歌·词
刘俊卿
西江月·荷乡畅怀
散尽一身炎热,撷来十面波光。熏风送我藕花香,紫燕翻飞云上。 浩荡情怀万顷,纵横诗句千章。汨罗屈子诉衷肠,至理谱成绝唱。
临江仙·端午抒怀
屈子寻真搏命,贤人追影吟章。离骚重唱韵汤汤。宦场多瘴疠?天问汩罗江。 梦想千秋永乐,追求四海平康。何时天宇尽春光?清流滋润处,遍地稻花香。
定风波·端午抒怀
今又门楣悬艾青,龙舟水上碧波耕。一曲离骚情未尽,天问,五湖浪涌怎风平? 酒润雄*消百虑,何故,冥冥醉里度清明。惟愿妖魔*已灭,心悦,再无屈子博命争。
高明哲
小重山·端阳节抒怀
艾草香蒲祥万窗。千年成习俗、戴香囊。湘江舟舞彩旗扬。吊屈圣、誓语为邦昌。 忠义岂能忘?端阳佳节长、忆家乡。莺歌燕舞换新妆。皆赞颂、民富国坚强。
长相思·端午节抒怀
江水凉,雨水凉。欣看龙舟竞舞湘。红旗猎猎扬。 楚终亡,王终亡。只有离骚芳韵长。万年仍郁香。
贺新郎·端午节感怀
塘内芙蓉艳,正风流、粉红花瓣,蝶飞蜂闪,庭院红榴皆香嘴,蒲草艾蒿尽斩。厨房里、肉糖入馅。儿子喜葱香味道,女喜甜、蜂蜜粘*糁。人语乱,各收敛。 屈原汨水千年憾。着荷衣、佩兰为裳,忠言遭贬。谁笑愚痴不知世,水下冤沉模范。楚国恨、直臣被谄。佳节又临端五了,盼佳期、只为能欢啖。吊古者,应明鉴。
玉漏迟·端午怀古(宋祁体)
东南知古楚,地灵人杰,物资殷庶。秦又厉兵,诸国畏之如虎。正则联齐主战,怎禁得、张仪赇赂。良谏苦。终被放逐,楚王诃怒。 为君为族常忧,愤而赋离骚。美衣吟抒。浪漫风流,人敬楚辞之祖。悲痛郢都沦陷,以死警、王明民悟。今吊汝。千舟鼓帆争睹。
刘惠琴(琴迪)
浣溪沙·端午节祭屈原
碧叶粽儿甘又香,湘民撒入汨罗江。浪波滚滚意深长。 五月各家甜米酒,千杯共敬屈原郎。离骚橘颂永歌扬。
张士杰
鹧鸪天·端午怀屈原
端午时逢圆杏*,汨罗滚滚引忧伤。包包香粽江中掷,颗颗虔心怀里藏。 思屈子,恨昏王。国之悲剧陷忠良。离骚抒发真情感,代代流传处处芳。
采桑子·端午抒怀
年年骚客痴情漾,千里寻江。诗韵悲凉,屈子豪情令断肠。 端阳时节龙舟浪,米粽飘香。后辈轩昂,华夏今朝如烈阳。
吴超民
浣溪沙·端阳节里赛龙舟
楚水扬波日夜流,端阳节里赛龙舟。千年故事总牵愁。 岁岁门将悬艾草,长歌当哭鬓添秋。新诗吟向月窗头。
张晓桦
忆秦娥·端午
又端午。榴花盛放龙舟渡。龙舟渡。年年遥祭,忠臣吴楚。 菖蒲艾草悬门户。棕香十里思情驻。思情驻。诗人润笔,雅韵吟赋。
赵振中
长相思·缅怀屈原
忆屈原,颂屈原。原地千秋抱憾言,怀贤后代繁。 永恨冤,巨恨冤。巨著离骚辞首元,弘扬爱国源。
临江仙·步韵刘俊卿《端午抒怀》
续显波中文釆,再吟天国华章。良行如水浩汤汤。汩罗长此泣,悲痛满河江。 心为福盈順意,情融民乐安康。接春迎妙享霞光。千秋流淌处,华夏溢奇香。
杨鸿斌
小重山·端午
竹舍东篱一任忙。粽香蒲剑锐,又端阳。屈原忠烈断悲肠。千古泪,南向洒沅湘。 诗赋旷何疆。离骚功盖世,日亏光。嗟叹辉熠岂能伤。语休矣,词尽意无央。
刘清云
临江仙·依韵刘俊卿《屈原祭》
报国无门愤慨,屈原抱石沉江。惊雷深处国人殇。楚辞千古颂,天问九州扬。 云锁汩罗水岸,霏霏雨洒潇湘。三杯陈酒祭贤梁。年年端午节,户户粽清香。
杜新建
满庭芳·端午抒怀
五月怀思,汨罗屈子,为国含愤投江。千秋诗祖,鸿著伟名扬。楚地风声悲咽,可怜见、民众情伤。诗言志,磅礴大气,正义总成殇。 华年多体味,雄文巨作,尽享芬芳。是杰俊,该当史册昭彰。自古贤良众爱,公心论,载誉沧桑。端阳日,人人纪念,歌颂赋篇章。
孙春玲
摘得新·端阳
麦子*。青青艾叶香。女持门槛望,过端阳。丝丝情长层层粽,去看娘。
《诗润春秋》电子刊
NO.
3
端午韵歌·赋曲
杜宗杰
端午赋
夫若端午,溯源传之千载,兴节起于多因。吴越念之子胥,荆楚吊之灵均。又歌东汉之孝女,且祭女侠之殉身。缘凡此,曰纷纭。究其初衷,盖颂仁人,故有端午之盛焉。
望潇湘之飞舟,气压岳麓,击清波而抒壮志;聚汨罗而吊古,情系楚水,拋香粽而慰忠*。吴江听涛,忆春秋而醉胥口;姑苏思齐,焚香帛而敬明君。追屈子而忧国,怀伍员而忧民。卢女弄弦,漫漫江河辉日月;骚人吟诵,朗朗乾坤映松筠。门悬艾草,驱邪而避瘟疫;酒酹浴兰,祈福而卜良辰。噫吁,煌煌之日,岂能无纪,情付竹管,以彰风淳耳。
薛桂芳(玉蝶)
端午有寄
盼端阳,忆端阳,屈子精*荡。粽抛江,诉衷肠,离骚字字此时扬,酹酒情难忘。
《诗润春秋》电子刊
NO.
4
诗海撷翠·关于拗救
拗救,读作àojiù。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作"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本句自救平起仄收律句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假如现在第四字必须使用平声字,造成律句失替,该如何处理呢?一般就会把第三字的平声字换成仄声字,变化成为“平平仄平仄”,来拗救本句的失替。这种格式在初唐盛唐的时候大量存在,以至于后人在总结这种拗救格式的时候,把它看作一种变格,允许大家在格律诗中正常使用,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即“锦鲤翻波”。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还有一种就是平起平收律句,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如果出现首字不论的情况,就是第一字变为仄声,则会出现“仄平仄仄平”——这是非常典型的“孤平”现象,即在韵句中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这是诗病,必须要进行拗救。那么我们就将第三字的仄声字换成平声字,即“仄平平仄平”,完成孤平拗救。
这两种拗救是典型的,广泛使用的,可以让我们在格律诗创作的时候更加灵活。
对句拗救
平起仄收律句、平起平收律句,都出现本句自救的情况,那么仄起律句,如何拗救呢?仄起仄收律句,平仄为“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平仄格式要是出现失替,自然就是第四字变为仄声,而我们可以看到,“仄仄平仄仄”这种格式,因为尾字无法改变音调,所以在本句已经没有空间进行平仄变化来拯救失替,所以我们只能去对句寻找改变整句发音的地方,实现对句拗救。
“仄仄平平仄”的对句是什么呢?还是“平平仄仄平”,所以对句能做出的拗救,仍然是将第三字仄声,换成平声,变成“平平平仄平”,用连平的方式来拗救出句连仄的失替。基础平仄关系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出句出律,对句拗救的格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典型的对句拗救情况。很多朋友在研究这一联的格律时,喜欢强行说“不”字在这里读第二声,所以是平声,因而合律,这是典型的用今天的发音方法去考察古人的格律——不要再去争论“不”字到底是读第几声,在古韵中只要是读“bu”,不论读第几声,它都是个入声字,是仄声字。针对仄起平收的小众拗救那么,为什么没有针对仄起平收这种基础格式的拗救呢?仄起平收的平仄为“仄仄仄平平”是否可以变化成为“仄仄平仄平”呢?其实也是有的,但是我们说过,很多规则是总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规律,包括变格、拗救都是在千年下来大数据下支撑的格式,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仄仄仄平平”这种格式相对来说有一点特殊,按照“一三五不论”的情况,如果第三字出现平声,就会出现格律诗的大忌(视为出律)——三平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将第四字变成仄声,即“仄仄平仄平”来处理这个问题呢?从创作上来说,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我们用来拗救的字平仄调换,默认都是非关键位置的字,如第三字,一般都不会用关键位置(二四位置)的字去救别的问题——这样只会越救越烂。和三平尾比起来,失替要更加严重,所以这种拗救的思维,就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假如第四字不得已必须使用仄声,类似于“平平仄平仄”的锦鲤翻波,是不是可以将第三字变成平声,形成“仄仄平仄平”呢,这样好像又能说得通——虽然呈现格式是一样的,但是道理不一样。而这样就必然造成概念的混淆,所以大部分人不认可这种变格,视“仄仄平仄平”为出律,而非拗律。
不过在初唐、盛唐,这样的句子还是存在的,随着格律的完善,后人就不再使用这种句式,我们在今天创作格律诗的时候,也要小心——一般情况下会被认为是出律,电脑会这么判断、格律比赛也会这么判断,即使你写的是无上好句。如果拿这个去参加比赛,因出律而丧失比赛资格,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如果只是愉悦自己,那当然是无所谓的。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就是“仄仄平仄平”,他这首诗明明就是一首五律,但就是首句使用了这种特殊格式。还有李白的“楚水清若空”也是如此,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把这种格式用在五律(其它所有地方都严格合律)的首句,所以未必不是当时的一种通识,认为这是和锦鲤翻波相同的一种变格,能够合理地用在首联首句——类似于押韵上的孤雁出群格,允许首联押邻韵。
但是很明显这种拗救格式没有和其他几种基础平仄格式的拗救一样,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所以我们现在总结拗救,只讲本句自救、对句拗救、混合拗救。
《诗润春秋》电子刊
欢迎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