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靠的是什么?
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在今年两会“部长通道”
答记者问时回复:
一靠*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今天,
农业君带来的就是
促进农业增产的科学技术啦——
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中的
综合、水稻、果蔬、水果、
甘蔗、花卉技术的详细介绍~
综合技术(8项)
冬种马铃薯除草剂残留药害
诊断与防控关键技术
向上滑动阅览
技术概述:
技术背景:
水稻-马铃薯轮作是广东冬种马铃薯的主要栽培模式。既保障粮食生产,又减少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经济和生态效益并举;在广东甚至华南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然而,前茬稻田除草剂特别是 喹啉酸等使用不当,易出现后茬马铃薯植株矮小、叶片畸形扭曲等生长异常现象,导致马铃薯减产20-80%。冬种马铃薯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一旦出现药害症状,将给种植户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也常引发种植户与种业公司间的矛盾纠纷,生产上急需冬种马铃薯除草剂残留药害诊断与防控关键技术。
本技术来源于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冬种马铃薯除草剂药害诊断和防控技术研究(A)”。项目组在系统调查研究了广东冬种马铃薯除草剂残留药害的基础上,集成建立了一套广东冬种马铃薯除草剂土壤残留药害诊断与防控技术体系。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利用敏感指示植物简易快速检测冬种马铃薯田土壤残留的 喹啉酸;(2)马铃薯土壤残留药害诊断与药害缓解补救技术;(3)区别马铃薯除草剂残留药害与病*感染的简便技术;(4) 喹啉酸残留土壤的修复技术。
成熟程度:本技术已经在惠州、江门、茂名等地的冬种马铃薯产区进行培训和推广应用。
先进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件,发表学术论文16篇,完成广东省科技成果登记1项;同行专家评议认为该技术成熟、轻简、实用,可以在华南马铃薯生产区推广应用。
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马铃薯已被国家确认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广东冬种马铃薯有时间差的市场优势,还有出口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地理优势,价格较高,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农民总结为“一季薯七茬稻”。但由于种薯北繁南种,价格较贵,加上肥料、地膜、人工等,一亩地种植成本至少要元,种植成本高。
在没有发生药害的情况下,冬种马铃薯亩产一般为-公斤,高产的甚至超过公斤/亩,收购价2.4-3.0元/公斤,种植收益高。若发生除草剂残留药害,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显著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出现明显肉眼可见的药害时,一般减产50%以上,亩产一般低于公斤,售价低;药害严重时,植株叶片明显畸形扭曲,植株矮小,减产超过80%,甚至无产量。因此,土壤除草剂残留引起的冬种马铃薯药害给种植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冬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很大。
广东适合冬种马铃薯的冬闲田面积约万亩(曹先维,),而近年来,广东冬种马铃薯的面积仅在80万亩左右,发展潜力巨大,推广应用冬种马铃薯除草剂残留药害诊断与防控关键技术很有必要。
近三年应用面积和增产增效情况:
近三年来,项目组在惠州、江门、茂名等重要冬种马铃薯区域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田间地头讲解、发放轻简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示范推广冬种马铃薯除草剂残留药害诊断与防控关键技术;合计培训多人次,示范面积超过亩,技术辐射超过8万亩。目前,技术示范和辐射范围内,种植户基本明白了什么是除草剂残留药害,残留药害是怎么发生的,稻田使用哪些除草剂易导致马铃薯发生残留药害,也掌握了药害症状识别及如何早期诊断预防等技术,避免或大大缓解了除草剂药害的发生,增产和增收显著。但大部分冬种马铃薯区域还没有进行示范推广,急需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技术要点:
1.土壤残留 喹啉酸的简易检测技术。利用指示植物龙葵对除草剂 喹啉酸的高度敏感特性,提前取准备种植马铃薯的稻田土,盆栽播种龙葵种子,以没有使用过除草剂的土壤为对照;若龙葵出苗后,幼苗生长矮小,叶片畸形,表明该稻田后茬不适合种植马铃薯,可避免残留药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该方法也可用于已种植的马铃薯植株出现矮小、畸形、形态异常时,鉴别是否是由于土壤残留 喹啉酸所导致的除草剂残留药害。该技术廉价简便、准确易学,可达到预防和鉴别除草剂残留药害发生的目的。
2.除草剂残留土壤的修复技术。若用指示植物鉴定出土壤有一定程度的除草剂残留,同时还想种植马铃薯的情况下,可以按每亩30公斤生物炭粉或公斤的煤渣粉均匀撒田后整地,可以明显缓解除草剂药害症状。
3.除草剂药害的缓解补救技术。在已经种植且马铃薯出现不同程度药害症状的情况下,可以叶面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碧护、赤霉素等,可使药害症状得到部分缓解。
4.鉴别马铃薯除草剂残留药害与病*侵染的简便技术。生产上常出现马铃薯植株受病*侵染和 喹啉酸残留药害的地上部形态症状非常相似的现象,难以区分。本技术要点是通过取马铃薯植株的根系观察,若根系出现畸形、肿胀,表明是 喹啉酸残留药害引起;若根系正常,可能为病*侵染引起。据此,可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
适宜区域:广东和华南“稻-马铃薯”轮作区
单位信息:
依托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
联系
邮*编码:
电子邮箱:fenglig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