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重点在产业,产业兴则百姓富。
近年来,枣阳市通过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粮食、桃果、养殖、加工、稻虾、蔬菜、休闲旅游、电商物流等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走产销对接的产业扶贫之路,让贫困群众“坐”上市场“快车”,融进市场“深海”,探索出了一条行稳致远的脱贫致富之路。
打通源头“活水”滚动资本“雪球”
10月20日,当记者走进兴隆镇灵庙村的时候,谢远国正赶着他的4头牛往稻田里走。“我腿脚不方便,镇上扶持我买了4头牛,今年再下两头小牛娃儿,就有6头了,穷日子总算熬出头了。”同行的兴隆镇**办工作人员刘勇告诉记者,谢远国身体残疾,生活非常困难。自从镇扶贫工作队担保贷款养了牛,生活才有了盼头。
车河管理区王畈村的孙开礼和谢远国不一样,他利用小额贷款种起了桃树。年,驻村帮扶干部为他申请了种养产业奖补资金和小额贷款,干起了前景看好的稻虾养殖。年,他将稻虾养殖面积增加到10亩,年收入达到8万元,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以奖代补和扶贫小额贷款*策,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挽起了袖子、迈开了步子。
据统计,年,枣阳市发展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户达户,奖补资金达到万元。截至11月,枣阳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笔2.亿元,财*累计贴息.94万元。
琚庄村的大部分贫困户都是因病丧失劳动力致贫。年2月,村“两委”班子成立了枣阳市月牙潭绿色种植专业合作社,12户贫困户利用土地参股,村干部出资2.5万元,争取财*专项扶持资金8万元,发展起了蔬菜种植产业。“现在,已经用第一批产品的盈利给贫困户分红元。3户贫困户参加合作社劳动,每户增收余元。”合作社负责人琚会*告诉记者。
“股金、租金、薪金”改变了小农经济发展模式,让农民走上市场化发展之路。以体制改革、搞活流通、集约经营、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大*策、信贷、项目、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贫困户捆绑到市场利益链条上,贫困户产业发展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群众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下抱团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王城镇巧借“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东风,生动诠释了“反哺乡村、抱团发展”的扶贫产业发展新理念。近年来,王城镇动员多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该镇引进武汉银沁商贸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在资山、松岗、端公、白水等村,整体打造集创意乡村、循环农业、农事体验、民宿旅游于一体的“水墨佳园”生态旅游项目,擦亮“千年古镇”名片;引进中国新希望集团投资20亿元,在古岭、罗汉、螺丝岗等村,新建集百万头生猪养殖加工、有机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项目,塑造“生态养殖大镇”品牌。年,王城镇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贫困户比例均达%,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
枣阳市通过用好扶贫资金、能人股金、贫困户的土地租金和企业的投资资金,让扶贫产业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
优化“供给侧”“产品”变“商品”
产业扶贫只有避免单一化、雷同化,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枣阳通盘谋划产业发展布局,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各地发展‘一镇一业’‘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形成了规模、提升了品质、打造了品牌,以农业全产业链试点改革为契机,吹响了枣阳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冲锋号’。”枣阳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端好自家的“饭碗”,走种粮致富路,不仅要靠实力,而且要靠技术。年,鹿头镇刘庄村将农业科技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亩,覆盖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项目区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药剂拌种、统一配方施肥技术、统一机械化播种、统一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仅此一项每亩就为农户节约成本元。在镇农技中心保姆式的指导下,每亩净增斤,利润增加元。在平林镇,以省级贫困村
——杨集村为主要区域,建立稻虾共作示范基地亩,辐射带动全镇0亩稻虾共作标准化生产,如期完成稻虾共作3年发展目标,既让贫困户增收,还壮大了集体产业。
近年来,枣阳以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的68家襄阳市级以上种养类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优质绿色、生态友好、节本增效品种技术,让该市农产品做到了从“量大”到“质优”的转变。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王建告诉记者:“枣阳市加强对全市43个企业的75个农产品‘两品一标’的认证监管。目前,打响了‘皇桃’品牌,申报了‘皇桃’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了‘皇桃’商标。”
坚持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让优质农产品具有持续供给的市场竞争力。枣阳市着力改变“单打独斗”和“遍地开花”的传统生产模式,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连片发展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集中打造了平林万亩油桃、万袋香菇,熊集、环城万亩玫瑰,新市、鹿头10万亩中晚桃,杨垱仲庄村千亩薄荷基地和赵堂村万亩有机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园,太平千亩葡萄园,让枣阳农产品占领湖北、推向全国、远销海外。
同时,枣阳抓好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试点改革发展机遇,围绕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经营体系创新等重点环节,持续建链、补链、强链,把优质小麦、优质桃两大产业链延伸拉长、做大做强。在优质小麦产业链上,大力实施优质粮工程,支持湖北三杰粮油集团研发小麦胚芽代餐粉、早餐面等新产品,加大市场营销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本地转化率和附加值,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牵住“看不见的手”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市场就是一双‘看不见的手’,产销对接是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的‘牛鼻子’。枣阳市委、市*府在抓产业发展的同时,做足市场文章,用市场牵住‘牛鼻子’,多渠道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助力扶贫产业不断成长。”枣阳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陈楼村的周伟是名*员,他以带动农民致富为宗旨,创办了枣阳市胜阳农资专业合作社。“我们收了花生就找他,卖得出去,我们才种得放心。”贫困户陈大良说起周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据统计,近年来,周伟为贫困户销售花生等农产品0多吨,销售额达多万元,每户每亩增收多元。
近年来,订单农业让不少农户增添了产业发展的信心。湖北三杰粮油集团公司是枣阳的农业龙头企业,与二郎村、王寨村、齐集村、刘桥村、杨坡村、刘楼村、坡下村的农户签订订单40亩,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0.06元/斤。七方富民特色种植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回收订单,带动多贫困户种植南瓜、高粱、辣椒达10多亩,辐射七方、杨垱、环城、琚湾等地。湖北海龙鑫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与四川五粮液酒厂和贵州等地酒厂签订糯高粱种植合同,积极发展现代订单农业,厂方按照市场价敞开收购,并约定保底价格以保证种植户有可靠的收入保障,目前已在杨垱赵堂村、闫宋村和官亭村等十余个村推广种植多亩。据测算,每亩糯高粱收益在0元到1元之间,远远高于一般农作物种植,每亩可实现增收余元。
4月份以来,枣阳市陆续举办了5场“市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的直播带货活动,实现网络销售额2亿元以上。5月29日,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枣阳市市长武义泉参加了湖北助农扶贫公益直播活动,为“枣阳皇桃”带货。当晚,吸引85.6万人次在线观看,销售桃子30多万元。6月上旬,枣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邢红丽专门在襄阳三农频道上宣传推介枣阳桃,仅用一周时间,就帮助桃农销售桃子6多吨。
线上直播带货,成为科技赋能扶贫产业的新动能。扶贫助农,为爱下单,激发了脱贫攻坚领域的正能量。
今年,枣阳市与湖北广电共同制定了《年枣阳桃产业品牌提升行动执行方案》,先后开展了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体验采风、武汉三镇商超和社区产品推介、枣阳桃成长记等四大活动,助推枣阳桃产品销售。“今年5月,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联合枣阳市农业农村局举办‘电商助农乡村振兴’公益助农系列直播活动,助力受疫情影响的‘枣阳皇桃’打开销路。单场直播吸引了90万网友‘围观’,直接带动‘枣阳皇桃’等农产品整体销量同比增长%。”湖北广播电视台*委委员、副总编辑沈涛在枣阳丰收节上介绍说。
统计数据显示,枣阳市线上线下销售扶贫产业农产品10.7亿元。
产业扶贫撬动了农村资本市场,倒逼农业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打通了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路径,破解了发展难题,激活了发展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让枣阳市扶贫产业步入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
往日的“贫困户”,新时代的“弄潮儿”。产业扶贫,扶出了枣阳农民致富的新希望,扶出了枣阳乡村振兴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