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怀化日报社蹲点记者真情流露二掌

梦想飞扬蹲点记者:姚晓伟(80后,从事新闻工作14年)记者姚晓伟在新晃采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新晃,是我的家乡。从事新闻工作,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今年已经是第14年了。每次因工作需要回新晃采访,总有些近乡情怯的愁思。这里的山水人情、田园村庄,这里的民俗风情、侗家山寨,我都是那么熟悉;可才离开没几天,一回来总觉得他们在变——追逐着伟大祖国的脚步在变,回应着侗乡群众的期盼在变,变化里回响的是新时代的足音,不变的是逐梦飞扬的情怀。我这次采访的一个主要选题是新晃高铁新村的变化。看到这个标题,我的心早就飞回了家乡。那天,我特意乘着高铁,带着照相设备回新晃采访。和谐号列车贴地飞行,风驰电挚穿过田野村庄,24分钟,就到达了新晃西站。列车缓缓进站,朝窗外望去,青山绿水间,眼前是一片片整齐划一的安置小区;侗族风情的高铁站房前,进站公路笔直延伸;再远一点,现代蔬菜产业园的大棚连绵起伏,望不到尽头,高铁新村新景,在夕阳下如此生动……高铁新村,真的是高铁拖来的“新村”。它由原来的枫树屯村和方家屯村合并而成,有贫困户88户人。新晃人社局扶贫工作队进驻后,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向外出创业年轻人伸出“橄榄枝”,先后引进箱包、文具、电子元器件等12个扶贫车间,让不愿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也能就业。我的采访对象失地农民姚敦佐和杨来珍夫妇,身体不好,家庭困难,家中两个孩子在读高中。现在,丈夫姚敦佐被聘为村里护林员,一年工资有元;妻子杨来珍在扶贫车间工作,每个月也能挣多元“。感谢你们送喜来!”扶贫干部和我进村采访,杨来珍高兴地对我们说“,我女儿的高考成绩上了一本,她马上就去读大学啦!”爽朗笑容里,满是幸福的味道。同车间的贫困户姚朗龄疾病得到控制后进入扶贫车间打工,上个月,40多岁的他在扶贫车间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多元工资。“我要请扶贫队的干部吃杯酒。”看着这些幸福的表情,我由衷替他们高兴。修建高铁,搬迁新居,危房户告别了老旧隐患的木屋;依靠高铁,发展运输餐饮服务经济,农民干起了城里人的行当;因为高铁,90后的创业老板每天可以往返新晃和广州洽谈业务;乘着高铁,杨来珍的女儿可以进入大学,打开人生精彩的大门……这些普通人的梦想,因为高铁,得以实现。在高铁新村,耳畔轰然而过的列车声里,倾听扶贫车间勤劳工人缝纫机哒哒哒的协奏;在扶罗镇伞寨村,尝新节的含苞谷穗里,品尝侗家人辛勤劳作的幸福;在红星村的凉亭脚,聆听扶贫干部杨天波的动人故事……5天的蹲点采访,我收获了很多很多,感动着新晃乡亲们的感动,幸福着侗乡群众的幸福。“我们都是追梦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追梦的脚步从不停歇。从新晃西站出发,我可爱的乡亲们,正乘着高铁,让梦想飞扬。那些人那些事蹲点记者:杨智伟(85后,从事新闻工作4年)记者杨智伟在采访谌世强记者杨智伟在拍摄蹲点采访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此时此刻坐在电脑前,望着窗外的夜景,思绪又回到了回家乡会同蹲点采访的那几天。村医杨颖是我这次采访中遇到的第一个人,她是会同县金子岩侗族苗族乡茶溪村村医。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于村医的印象,仅限于感冒了去拿两颗感冒药,或许都是熟人,对他们没有一种医生的概念。要深入了解村医的工作,我一边采访前来治疗的病人一边看她操作村卫生室里所有的设备。随后,跟着杨颖来到4公里外的高山上,进行入户健康检查。车子到山脚,走路上山。走山路,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同行的朋友看到如此陡峭的山路,不禁感慨,“每天这么走着去,很累啊。”谌世强是县里林业局推荐的造林大户,说要想了解林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采访他就行了。跟随谌世强去了他位于马鞍镇银匠界新植树的林场,他说林场正在进行夏日育林,可以实地看看。开着他的皮卡车我们开始了惊险的登山之旅。山上刚植的杉木树还无法遮挡烈阳。爬山、拍照、采访,为了了解谌世强的0亩林场是什么概念,我爬到山顶,放眼望去,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林木;为了拍下育林场景,我穿过齐膝灌草,去到工人身旁,趴下蹲下寻找角度;为了采访现场的故事,一站就是半个小时。脸上全是汗滴,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采访路途虽然遥远,但是却遇到了许多暖心的事。看到村医杨颖熟练地操作着各式医疗检验仪器,准确的判断病人病情,第一次感觉到村医原来还可以这么厉害。当知道她每个月都会入户为当地村民进行检查时,心中有些羡慕,现在的老百姓真幸福。看到谌世强将因大火变成的荒地重新铺上了一层绿衣,慢慢的成长为青山,第一次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大户参与。当知道更多的老百姓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心中有些感动,现在的老百姓觉悟高。看到老家会同的老百姓,不仅有了幸福的医疗卫生环境,还有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感觉基层的变化真大,故事也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想着以后要多到基层来看看,要多讲一讲来自基层的故事。苗乡看变化蹲点记者:张鸿鹏(80后,从事新闻工作10年)记者张鸿鹏在麻阳玳瑁坡村蹲点采访记者张鸿鹏在麻阳蹲点采访中,体验为黄桃修枝剪杈盛夏的7月,我前往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中国冰糖橙之乡”等美誉的麻阳,进行为期5天的采访活动。从事新闻工作10年,这是第一次长时间在乡镇一线进行蹲点采访,更是一次难得的报道体验。5天时间,我走访了兰里镇、隆家堡乡、高村镇、岩门镇等地。这里有山果飘香的千亩黄桃基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有美丽乡村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有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还有深入基层一线,助推脱贫攻坚的“四支队伍”。这些在麻阳苗族自治县不断探索扶贫模式,助推乡村振兴中,较具典型性。兰里镇最高山——雄山,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出产的黄桃品质优良,是麻阳黄桃的主产区,当地一个重要的扶贫产业,也是我蹲点的首站。走进麻阳桃花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黄桃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千亩桃树连成片,“金灿灿”黄桃挂满枝,已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桃园里,20多位村民正三五成群的在各自工作区域,忙碌地为果树修枝剪杈。基地负责人王学文恰好与长沙某电商平台的采购经理谈完黄桃产销事宜。我蹲点采访中看到,在当地村支两委的引导下,“能人”王学文的黄桃产业,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分红、劳动务工等方式,带动当地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增收路,也让贫困群众勤快有了干劲。在岩门镇玳瑁坡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得知我是来采访,80岁老人李观莲热情地与我拉起了家常。李观莲说,以前家住岩家冲山上,居住条件差,不通水电,喝水全靠下山挑。从山上搬下来后,家里通上了水电,对现在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儿子滕术光也被驻村工作队安排到村里的中药材基地务工,现在一年下来有一万多元收入,生活有保障,且吃穿不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我看到,麻阳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住上了新房子,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这其中有暮年时光喜迁新房的老两口,也有满腔热血曾无计可施的中年人,每一户人家都有他们的故事,而扶贫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也变成了伸手就可以触摸和感受到的实在之物,他们心里充满了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感激。通过现场蹲点,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只有脚踏实地到基层、到一线,才能发现党的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只有走到群众身边、多倾听群众的声音,才能发现鲜活的素材,让新闻更有时代温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erlezx.com/afhzp/936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