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造纸不成张,观音下凡赐药方;阳桃膏,滑油水,揭了一张又一张。”这是在利川市毛坝镇一带流传很久的造纸歌谣,不知始于何年何月。
家住毛坝镇新河村的彭茂亮,今年67岁,舀纸45年;家住毛坝镇老木村的田德宣,今年68岁,舀纸近50年。他们都是这大山沟里的老纸匠。
他们说造纸总共有七十八道工序,主要工序有六十一道,一道一道地细数下来:购石灰—修池—放竹条—彻筒—破竹—理条—理麻—打捆—搬运—下池—放灰—加水—洗麻—放麻—做桥子—筑笼—发汗—排污—加草(已成半成品纸浆)—抓麻—桃麻—舂麻—放踩槽—下大槽—下料—搅拌—粗打响槽棍—放水—加水—采阳桃藤—锤膏—打捆—放膏—制膏水—筑腰眼—钉磴桩—定位—打槽—放膏—打底壳—舀纸—清理边子—盖纸壳—加码—轻度踩压—加码—中度踩压—加码—重度踩压—揭盖板—分叠—烘烤—刨叠—揭纸—扫纸—凉纸—收纸—备绳—备压纸竹块—捆纸—上市。
彭茂亮说,妻子袁丽香是他的好帮手,女儿和儿子也很能干,在家时也经常帮助自己。现在女儿出嫁,儿子去广东打工,这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可能就要失传了,但他觉得,孩子的未来不应该在这原始的纸坊里。
来源:湖北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