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MS.董
听闻石岐的南下片区不日即将开启拆迁改造,突然心头掠过一丝怅然:怎么说没就没了呢......用了几个周末,跑去拍了一些片子,加上以前的一些旧片,做个小集,权当留个念想吧。
1、三级石
在中山二路与民生路交界的天桥处看到的这一片旧房子所在地,便是三级石▼
三级石长约米,北起中山二路南接麻洲街,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初年因有三级石阶作为街区界而得名,此外,坊间形象地简它为第三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曾易名为解放南路。
三级石看上去没什么特别,殊不知南下的得名与它却有着很大的关联。旧时此地处于香山县城南部,乡民把县城南门至三级石阶这部分区域(如今的民生路一带)称为“南上”,三级石阶以南就是“南下”,只可惜传说中的三级石阶如此早已不知所踪.......
三级石昌盛巷,一幢旧屋的墙上爬满了麒麟叶▼
三级石东林山,建于上世纪的楼宇三级石兰花巷,它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却仅残存着几间破旧不已的大屋▼
门楣上还留有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迹满头白发的阿婆,日日坐在门口张望,不管天晴下雨,她的身边总是放着一把雨伞,每见路人经过便会询问:今日礼拜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无从得知阿婆有着怎样的故事,只是私下里猜度或许阿婆有什么重要的赴会没有赶到,所以才如此心心念念。▼
三级石最著名的所在,应该是仙逸中学了。
年,为纪念“中国空*之父”杨仙逸将*,在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授意下,杨仙逸将*夫人程度纯创办了“仙逸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初期是小学,校址在石岐龙母庙街杨环川祠。年扩大班数,迁至民生中路杨氏大宗祠。年拓办初级中学,选用南下西林山下,称仙逸学校。学校历经停办、复校、合并、更名等过程,年复称仙逸中学,沿用至今。▼
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前有一棵米兰树,时有三五老人聚于树下聊天闲话,深秋时节正值花期,细如小米的*色花儿落在石凳和木桌上,清香四溢,惹人沉醉。人们总说嗅觉的记忆是最长久的,我想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多年后提起母校,记忆里是应该是有一股淡淡的米兰香味的罢。▼
紧挨着三级石由东至西延伸的有两条小巷,一条叫自厚堂巷,一条叫方基巷。
自厚堂巷始建于明代,因巷内有刘氏家族自厚堂而得名。▼
门口的挂牌赫然印着“美佳铝质公司员工宿舍”,但如今似已被弃用,无人居住,久未打理的老屋,顶上已被荒草和逸生榕树占据,门洞也已破败不堪,即便如此,远远望去,仍存有几分昔日的巍峨气势。▼
自厚堂巷那一片都是旧屋,除了少数几间空置,大部份目前仍有人居住,状态都还维持得不错。▼
庭院深深,大门紧闭,虽无法观赏院内的具体陈设,但墙上的灰雕仍清晰可见,加之伸出院外的葱郁花木,一派岁月静好的样子,让人不免心生向往。▼
与自厚堂平行的另一条小巷-方基巷,在清道光年间曾被称为李家巷,目前巷内还存有刻着巷名的石条▼
2、麻洲街
沿着三级石街走到2号的时候,门牌便戛然而止,紧挨着的是麻洲街号,一个叫德记车行的铺子。这个车行的位置可以说是很关键了:往后一步是三级石,往前一步是麻洲街,往左是通往三山古庙的麻洲街一横巷,往右是南仓街。▼
左边是三级石2号,右边是麻洲街号麻洲街古时候是一片海滩,渔民常在此纺麻织鱼网,所以此地俗称“麻洲”。中山尚未开辟公路之时,麻洲街是石岐往返三乡、拱北和澳门的必经之路,是原香山县和澳门进行贸易交往的重要交通古道。今年被列入我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之一的岐澳古道,其起点就位于石岐老城区,具体路线为:“天字码头—孙文西路—中山公园—西山寺—孙中山纪念堂—中华基督教公理堂—从善坊—中山二路—三圣宫—华帝庙—南下新码头”,其中就包括了麻洲街的三圣宫和华帝庙。
三圣宫建于清代,为村中小神庙,前亭消失,只留后殿,阔约三米,深约6米,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正墙青砖双隅顺砌,山墙青砖石角双隅抹缝砌。庙门为花岗石门,门额刻有“三圣宫”几个大字,石门对联从右往左读为:“德参云海,云峙星峰”。墙头彩绘神仙故事,庙门口有青砖花岗石拜台,置香案烛台。庙宇虽总体略显残破,但上香拜祭的村民还不少,整日里香火不断。▼
香火兴旺的三圣宫而华光庙的名气,似乎比三圣宫更大一些,传闻旧时来往行人,路经麻洲街时,大多会在迎阳山下的华光庙歇息。▼
华光庙,因有华光大帝之说,也称为华帝庙,它建于宋朝,比三圣宫历史要悠久得多。早期规模较大,香火鼎盛。
宋景炎二年(年)端宗赵是逃避元*,经过华帝庙还曾入庙进香。后来,善信在庙宇门楣上挂上“御祭华光庙”木匾。清光绪二十一年(年),旅美归侨何宫惠捐资修建庙宇,将木匾改为石刻横嵌于门楣上。六十年代破除封建迷信,华光庙遭到了损坏,由于村民不舍,捐资重修,自今共重修两次。。
在南下乡邻的口口相传中,华光庙应该是南下最灵的庙了,有些人甚至会将自己的小孩上契给华光大帝,以保平安。▼
用神仙的视角看世间,大概是如此这般华光庙的背后,就是迎阳山。
相传,迎阳山上林木成荫,翠竹清幽,是古香山县的一个原始森林。山南端有一块大石非常显眼,人们称之为“挂榜石”。明代天顺、成化年间,有倭寇侵犯南部沿海,放火烧毁了储兵粮的大船,地处南海之滨的香山,就成了海防的战略要地。皇帝派巡海都督张通到香山铁城沿海一带的地方巡疆抗倭,张通果然一举打败倭寇。一天早上,张通巡海至挂榜石边,刚好日出东方,耀眼的朝阳直射大石上,张通精神为之一振,当即挥动大戟,在石上刻写“迎阳”二字,字体雄浑,约有2.3至3.3米见方。后来人们把字迹凿深,此石景便成为香山一大古迹。此石得名“迎阳石”,此山得名“迎阳山”。清代康熙元年(年),一次飓风把迎阳石旁的古榕被吹倒,树干又把迎阳石砸裂,使“阳”字被压入地下,并使之倾斜。清代道光七年(年),在当地乡民的要求下,县衙最终“慷慨”拨款修复了迎阳石,使它成为铁城八景之一。年,迎阳山被辟为迎阳公园,园内景色优美,建有亭台楼阁、石台石凳和假石山,植有各种名花和盆景,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诗题词。6年,当局将迎阳公园改为中山县抗日烈士坟场,把横门战役阵亡后安葬在其它地方的多具抗日官兵的骸骨,集中安放到迎阳山上,建起一座烈士坟墓,墓前竖起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使抗日烈士名留青史。可惜不久后,迎阳公园被荒废掉,园内景致被夷為平地,在迎阳山上的许多古庙也被拆毁,渐变成野草丛生的山冈,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成为少人问津的烈士之墓。连迎阳石也在上世纪60年代被炸毀......
如今,在重新修葺后的华光庙内,可见一个小型的迎阳石模型,估计是村民依记忆重造的,连“阳”字被压入地下而倾斜的模样都保存着,可以说还原度很高了。▼
今年10月华光庙重新修缮,许多热心街坊自愿作为义工参与修缮工作,图为义工们的留影,而71岁的高伯就在其中,一同参与义工的还有他的哥哥和弟弟。▼
之前我转悠了无数次,试着想找一下迎阳山的入口,可惜遍寻不见。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咨询到高伯,高伯说入口就在这个叫大洲小食的烧烤档附近,旁边有口井叫三水井▼
下面这里就是入口,铁栅栏已被锁,无法进入。高伯说他小时候上去玩过,上面有个烈士纪念碑,还有古庙,现在就算进去,原来的路应该都已被荒草淹没了.......想想也是很可惜啊,希望以后能够恢复迎阳山旧貌,让后人也能一睹其当年的风采。▼
南下片区的古庙非常多,在距离华光庙不到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康真君庙,门口就是猪肉档,每日闻着肉香的神仙,也是忒接地气了......▼
从那些远古历史中跳离出来,如今的麻洲街,街道逼仄,嘈杂凌乱,充斥着水果摊、肉菜档、杂货铺、服装店、裁缝店、补鞋档、手机店、凉茶店.....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城中村。▼
可是,就是这样的市井气,才赋予了它更鲜活的生命。
如果说用一张照片证明你来过麻洲街,我想以下任何一张都可以:南华电影院、麻洲录像厅,巷中横卧的巨石,凉茶铺前的大树......随便哪一个场景,都有着麻洲街挥之不去的烙印。▼
麻洲街有6个横巷,如果不看地图随便乱穿,很容易便迷路了。然而就是这些小巷子里的风景,往往才是最好看的。
麻洲街一横巷,往里走20米左右即是三山庙,这里的“三山庙”,既指的是一条街,也指的是一座庙。街叫三山庙街,庙叫三山古庙。
三山古庙拥有祠堂式的三间三进的格局,带左右偏殿,占地面积达平方米。“三山”指围绕着南下的西林山、迎阳山、东林山(古庙所在地位于东林山)。三山古庙始建于宋代,现存的古庙为清代雍正、道主光年间及民国时期重修的建筑特色。青砖墙、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丰富的木雕、石雕、灰塑……集中表现了岭南建筑的技法和建筑艺术。▼
古庙内的老榕树不知高龄几百岁呢?
庙内第三间供奉着“主家”三山司马护国侯王,正像正门石刻对联曰:“铁城保障,粤岭威灵。”(为了避讳,庙内照片均已避开神像)。▼
三山古庙也是命运多舛的:抗日战争期间,古庙被日*霸占为驻地,在这里英勇的中山武装游击队曾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解放后,古庙还先后变成南区小学、藤织家具厂、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等。年三山古庙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迹之所以吸引人,很大原因来自于它的人文。所以,如果你单纯就去看一座庙,它便只是一座庙,而当你了解到它背后的故事之后,它便不止是一座庙。
除了古庙,横巷里还有不少老屋。
麻洲街号。▼
麻洲街号已是一片荒园,远远可以望见号。▼
麻洲街2横巷,进去就是迎阳正街▼
迎阳正街旁边有一座小小的先锋庙。
听闻南下庙多,素来有“睇庙睇南下”的说法,如今看来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只是我不觉好奇:整个南下也就几千户人家,这么多庙,到底应该拜哪个呢?▼
麻洲街3横巷▼
和乐里,还保存着一条麻石路。▼
一只当街撸毛的喵,被我发现之后,骤然蒙圈......傻楞楞的样子,像不像上课睡觉突然被老师点名的你?▼
长寿里,巷口的第一间民居让人记忆深刻,因为它有一个旋转楼梯,而且院子里有一棵大大的阳桃树,阳桃成熟的季节,时不时能见到鸟儿在枝头扑楞楞地飞过......▼
在长寿里回望麻洲街有一户人家的三角梅长得十分茂盛,枝条蔓延到二楼再垂将下来,于窗户里投下美丽身影,突然便想起那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挨着长寿里的,便是泰安里,同样我也找到了它的石刻标记。▼
泰安里3号,老屋保存得十分完好。▼
未完待续。下回将讲到观音堂正街、南下码头街、南洲街、南阳里正街、西边街。
仅以此文纪念即将改造的石岐南下片区,愿你多年以后,仍能记起它沧桑的模样。
注:
1、本文所有照片均为作MS.董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文部分历史内容参考中山档案方志及网络,如有出入,欢迎指正。
3、特别鸣谢高伯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