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5.html

近日头条:▲恋想春天▲一道作文题拨动了尘封的日子▲认“死理”的犟老头▲饮水思源忆故人:寄宿往事▲举手投足显贵气

这是土著民第次与您相遇配图来自网络岁月如歌文

戴海合

每个时代都有她流行的歌曲,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当时光流逝驻足回眸时,我们发现,陪我们长大的歌声,每次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和歌词,往往成为开启记忆的钥匙,一串串,清晰而响亮……

农历辛丑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围炉看春晚,荧幕重现了杨钰莹和孟庭苇的老歌。我不自主地便跟着哼唱起来,和妻子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录了下来——可以说,杨钰莹和孟庭苇便是我们青春的记忆,那尘封已久的记忆,也渐次打开……

印象中,最早学的歌曲是父亲教的“乡里伢子要听话,清早起来去放牛,放牛回家快吃饭,吃了饭呀去上学,好好学习上大学,大学毕业找对象,找个对象又大学生,奉献力量为国家……”八十年代,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双峰农村,集体制的陈尘仍清晰可见。我爷膝下一大家子,分得村里一条牛,放牛的任务落在二伯家我的两个堂兄肩上,而我,作为助手和随从经常陪堂兄一起清早去放牛——这正是歌里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再说歌词里的“好好学习上大学”。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凤毛麟角,不像现在满街扫,所以上大学,也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尤其是学习好的人的最高理想。

小学一二三年级时,基本是老师教唱歌。当时的班主任是同村的阳桃英老师,和我妈一般年纪,至今我仍记得,最早学的一首歌是《小草》,当时并不清楚歌词的意思,多年后发现,这首歌和龚自珍的五绝《苔》很有几分相似。后来老师还教了《小螺号》及其它很多革命歌曲。每回音乐课,老师将歌词写在黑板上,大家各自抄写,然后再学唱,到下周音乐课时,老师会点名请同学来唱。那时我特胆小,老师将点名时,心里总忐忑不安,闪躲老师犀利的眼神,祈祷老师别点自己,实在点到了,我也只呆呆地站着,一言不敢发。

至今记忆犹深的是,阳老师教《血染的风采》时的慷慨的表情,唱出了80年代时积极参*的子弟兵们义无反顾的精神。大多数男孩都认为唱歌是女孩的专利,谁认真学唱歌,就会被一些调皮的留级的老油头耻笑。于是,一众男生,便只是应付式的假唱,故意油腔滑调地唱,因而会唱歌的男生就更少了。

作为远近闻名的“电视迷”,我却对影视歌曲情有独钟,初衷当然也不是喜欢歌,而是通过音乐的旋律来判断播放什么影视剧。那时我和爷爷睡,常在晚上偷偷尾随爷爷,到同学蒋时珍家窗外,倾听他家电视的背景伴音来判断电视剧名。如果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便爬上砖垛,从纸糊的窗缝中偷看电视,听得多了,也自然会捡来几句经典的影视小调,印象较深的有《八仙过海》《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红楼梦》《西游记》等。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的序曲,每一集都重放,演员表很长,心急得很,根本没有耐心听,恨不得电视快进到剧情内容,但不经意间,这些曲调已铭刻在脑海里了。

稍大点后,我会很殷勤地帮伯父家到商店里领取《湖南广播电视报》,用小纸片抄了一周内我喜欢的节目时间表,并记在心里,逢人便传报节目,成了大家眼里活的“电视报”。我也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erlezx.com/afhgx/262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9